六經模型之研究(二)簡介(轉載自矽谷中醫損友團,感謝葉昭呈醫師撰稿。)
醫學研究之所以困難,是因為人是活的。人在活著的時候,每一時每一刻都是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下。要研究一個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東西,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所以古人很聰明的發明了一些模型,如五行、五運六氣、六經、衛氣營血等等,來描述天地和人體運行的模式,並以此來作為醫學治療上的依據。所以我們可以說,中醫學就是一種modeling 的醫學。
這種模型的概念在近代之中開始為較多的醫家使用。我們發現在一些傷寒名家的著作之中,亦不乏有如此類似的比喻。如清代醫家陳修園引用《內經》《素問》「六微旨大論篇」中之文:
"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陰。 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。 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。 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。 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。……"
運用在其著作《傷寒論淺注》中,所作之「上中下本標中氣圖」及「臟腑應天本標中氣圖」。來解釋六經之間的關係。
又如清代醫家柯琴在《傷寒論翼》中之「六經正義篇」,以地理及兵法的角度,將人體譬喻為六國,歸屬六經臟腑所管,各有其疆界地面,而經絡則為其上之通衢:
"請以地理喻,六經猶列國也。腰以上為三陽地面,三陽主外而本乎裡。心者,三陽夾界之地也。內由心胸,外自巔頂, 前至額顱,後至肩背,下及于足,內合膀胱,是太陽地面。……腰以下為三陰地面,三陰主裡而不及外。腹者,三陰夾界之地也。……若經絡之經,是六經道路,非六經地面也。……"
再如近代醫家彭子益的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》一書之「古法上篇」中,也將傷寒論的內容,比喻為一個六瓣之橘子模型:
"一部傷寒論,如內容六瓣之一橘;榮衛如橘皮,臟腑如六瓣,少陽經如橘絡也。"
 |
榮衛六經病圖 |
所以彭子益的橘模型,可以說是簡化的來描繪人體內外之關係。以榮衛代表皮膚腠理,少陽表示半表半裡之間,而最裡層則為五臟六腑。
台灣的山中名醫張老師在外流傳的筆記中,也有著一個以同心圓為主的六經病圖:
 |
張老師六經病圖 |
這個圖也是在顯示傷寒論中的六經病,病邪自表走裡的關係。此同心圓是用來表示病的層次關係,而無關經絡。
我們初步的模型,主要是以闡述六經病之互相傳遞變化為主,雖說是六經模型,其實更貼切的說法,應該說是仲景傷寒論的六經病模型,或是六病模型。因為仲景雖借六經之名來闡述病勢的六種階段,實則與經絡之六經不相同。不過大家講六經辨證習慣了,就還是叫六經模型比較上口。
外層為太陽,其外有一薄層為陽實。第二層為少陽,以網狀代表。中間的球分作三份,分別是陽明、太陰和少陰。陽明佔半球,太陰佔1/3,少陰佔1/6。中軸之處,則為厥陰。另有一小球位於球心,則為陰實。
其顏色對應為:
太陽 –> 黃色
少陽 –> 橘色
陽明 –> 紅色
太陰 –> 褐色
少陰 –> 藍色
厥陰 –> 紫色
|